河南城建学院关于印发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1-09-30 点击数:

全校各单位:

现将《河南城建学院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


件:河南城建学院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规划(2021-2025年)


                                                      河南城建学院

                                                           2021930



河南城建学院

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规划

2021-2025年)


2021年5月,我校获批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以下简称“示范校”)。为高质量达成建设目标,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十四五”时期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发规〔2021〕344号)的要求,结合河南省、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十四五”预期发展目标,以及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在多方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围绕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和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紧抓机遇,坚持“持续转型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创新的高质量,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实现拥有高水平的应用型专业集群、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高层次的产业学院和协同创新平台、高效率的资源保障体系以及完备的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目标。

具体目标:

——专业建设。省级一流专业达到16个,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达到30%,专业集群能够有效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专业硕士学位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不少于200/年,省级以上文体活动获奖数逐年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本科生考研率15%以上。

——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55%,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和专职辅导员队伍达到规定标准。

——创新和服务能力。产业学院7个,省级以上协同创新平台数9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数达到26个。

——资源保障建设。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图书量7万册/年。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3.5亿元;规划建设河南城建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大楼;建成高水平的数字化校园、智慧型绿色低碳示范校园。

——应用型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以大学章程为核心,出台一系列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配套制度,健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规范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三、发展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坚持转型发展,推进应用转变。把建设示范校作为主体任务,依托行业,根植鹰城,立足河南,服务全国,巩固并发扬应用型、城建类、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与传统,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同向同行。

——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把实现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主动适应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新挑战、新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建成高层级的人才培养、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办学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协调发展,确保持续均衡。把办合格大学作为基本要求,适应办学资源紧缺的挑战、积极筹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学科专业资源,筑牢合格办学基础,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相统一,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

——坚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体系。把综合改革作为根本动力,落实新时代改革要求,适应“示范校”建设需要,顺应教育教学规律,探索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育人模式,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运行制度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河南城建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的实施办法》,促进协同育人制度化。做好“引企入校”工作,吸引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事业单位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支持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关键能力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强化科教协同育人。以学科平台、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依托,以教师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为抓手,鼓励学生参与项目调研、实验等环节,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三是深化国际合作育人。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层次和方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文交流、智库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服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融入全面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拓宽科学研究、教师互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成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校际战略联盟,共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协同育人模式。推动理论教学质量,加强“金课”建设,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校内“准工厂化”的综合型实训基地和集中独立的“大工程教育”实践共享平台建设,全力推动河南城建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大楼规划与建设。

2.加强应用型课程和教材建设

围绕立德树人、产教融合,编制河南城建学院应用型课程升级计划。构建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的“通识课程体系”、专业集群共享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产教融合的“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及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标金课建设标准,完善河南城建学院高质量课程建设方案,健全“一流课程建设与评价机制”,将“一流课程建设”纳入重大项目中,给予经费支持;将课程建设成效与教师评价挂钩考核。与河南省应用型示范校共同组建高校课程联盟,运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课程学分互认,完善课程互换共享制度。

实现所有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达到“课程设置紧跟生产过程、教学设计紧跟岗位能力、教材选配紧跟任务项目”的要求。打造出10-15个应用型特色课程群,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45门,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编写应用型教材100本以上。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意识和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创新创业教师成长提供绿色通道,加大对校友、企业高层等具有创新创业经验兼职老师的聘请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活动,共设创业基金、共建创业基地、共育高质量创业项目。积极推动河南城建学院“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的升级提格,充分发挥平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教、学、做、评、研、创”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应用型专业集群培育工程

1.优化专业布局

统筹考虑“四新”专业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发展新兴工科等专业,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新工科等建设;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停撤部分社会需求适应度低、办学水平低的专业。推动传统优势专业融合新技术以“城建+”模式发挥优势辐射,其他专业以“+城建”模式突出特色发展。加强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推动碳中和等相关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对标行业国际标准,开展专业评估认证,推动专业内涵建设。

2.打造特色应用型专业集群

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战略支柱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等高能级产业载体需要,大力推进建筑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工程建造”“市政与生态环境”“工程管理与服务”“智慧城市”等5个城建特色专业集群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电气与新能源”“新材料与生物化工”等2个服务地方专业集群建设,实现“产业+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3.建立完善专业集群管理机制

制定河南城建学院专业集群发展战略,明确学校专业集群建设的目标、任务、路径以及机制。探索建立专业集群建设配套的组织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运行管理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和推广模式。建立专业集群内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或增设对应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逐步建立起专业集群核心专业负责制的管理体系,以核心专业带动群内专业协调发展,推进专业集群共享平台建设、共享课程开发;建立健全专业集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专业集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三)产业学院建设工程

1.构建城建特色、服务精准的产业学院

面向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平顶山市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依托我校以“城建”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优势,基于学校构建的7个专业集群,分别与各集群对接产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合作建设特色鲜明、服务精准的产业学院,到2025年,新增产业学院4个以上,实现每个专业集群均建有至少1个产业学院。

2.创新协同共享合作模式

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推进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创新专业、企业有机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一批典型工作任务导向、模块化课程,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通过试点专业、试点班级的方式,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等。通过以校入企、以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方式,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校内外工作室、生产性实训基地。

3.推进多功能、多主体深度融合

校企联合建设研发中心,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开展企业项目联合攻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新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科研促教学,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四)双师型队伍培优工程

1.加强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

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完善教师实践锻炼制度,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专创融合能力;积极引进、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稳步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重。到2025年,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55%以上,行业、企业等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

2.实施教师能力拓展计划

支持青年教师通过挂职锻炼、社会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开发等方式进入行业、企业进行双能素质培训,新入职教师3年内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的比例达到100%。选派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研修访学、进修学历、培训交流,促进新形势下教师智慧教学、教学创新等能力的提升,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优化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征教师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制度;初步建立引导教师重视应用型教学、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评价机制;建立引导教师激励科技创新,突出应用型科学研究,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评价机制等。

(五)应用型学科集群构建及硕士点培育工程

1.构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学科群

完善《河南城建学院应用型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坚持“强优、提特、促用”的建设原则,分类发展,多头并进。紧密结合河南省区域发展需要,重点建设土木水利、节能环保、智慧城市、工程管理等优势专业学科群,形成一批在河南省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为特色骨干学科高校和硕士点培育奠定基础。重点培育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城市规划等特色专业学科群。积极扶持、促进工商类、法学、语言类等应用型专业学科群。致力形成优势学科影响力大、特色学科特色鲜明、应用型学科服务能力强的学科体系。

2.促进应用型学科群成果产出

建立政产学研联动机制,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对接,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原始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决策咨询及应用对策研究,提升决策咨询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学校智库作用。紧密结合河南省、平顶山市产业需求,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上持续发力,形成一批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升级的技术成果。

3.推动研究生“双联培”基地建设

立足河南省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以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城市规划、材料与化工等城建类重点学科为基础,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城建特色,大力开展专业学位硕士培育点建设。深化与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合作,构建一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拓展与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城乡规划研究院、中建七局、河南一建等行业领域的优势企业的协同合作,建设一批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六)服务地方能力提速工程

1.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出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围绕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聚焦河南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智能建造技术、绿色建筑与节能、水体污染防治与修复等九大“协同创新中心”,优化创新生态,逐步建立有利于提高协同创新水平、“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聚能补链,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加大“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力度,为区域发展提供高质量建设人才。

2.构建特色产业技术支撑平台

通过依托学科、人才、研究基地等优势资源,深化学校与县(区)政府交流合作,植根鹰城,立足河南,面向中国,打通学校优势资源和县(区)企事业单位技术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学校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重心下沉,围绕各县(区)的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高标准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县域经济社会转型提升与高质量发展。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3.建设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

加强科技成果宣传、转化与应用力度,通过建设科技成果管理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全方位对平台的运行机制、方法、规则等进行整体设计,并在科技成果、人才培训、投融资、项目咨询评估、成果发布对接等领域进行系统设计,建立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综合提升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解决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产业技术滞后、信息不对称等涉及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的焦点问题。

(七)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工程

1.完善学校治理体系顶层设计

以《河南城建学院章程》为引领,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明确学校内部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等相关机构及职责,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机制,明确党委、理事会(董事会)、校长、教授、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职责、权力边界。健全议事决策、分工协调、沟通交流、监督制约等有效机制,以上率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

2.提升学校内部治理现代化

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总要求,主动争取外部力量参与学校治理。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探索校地、校企、校校、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体制,推进内部治理的现代化。

3.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构建形成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体系,鼓励二级院(部)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与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协同创新,推进院(部)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行业、企业开展教学实训。以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部门职能转变为重点,精简机构,下放行政权力,逐步实现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指导,扩大二级院(部)自主权,实现责权利结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率,使其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八)转型发展成果宣传工程

1.统一转型发展的思想认识

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更新观念,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深刻认识,明晰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奋发作为,着力探索学校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2.总结转型发展的特色成果

及时发掘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中的特色、亮点,选树、推广一批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并作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理论成果。将转型发展经验项目化,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3.打造转型发展的“城建品牌”

利用学校网站、官微、官博等新媒体形式以及报刊等传统媒体积极宣传学校的建设成果,增强社会对学校转型发展的认同,吸引社会资源融入办学过程。积极参与全国性、区域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会议等会议,推广城建特色亮点工作,形成品牌效应。

五、保障措施

“十四五”期间,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城建大学”作为战略愿景,全力推进示范校建设,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争取早日实现建设目标。

(一)组织保障

成立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决定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负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顶层设计。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校”建设办公室,由合作与发展规划处为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检查和评估等工作。具体包括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监察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专项资金管理,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和交流。

(二)资金保障

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学校的项目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进示范校建设。合理分配和使用建设资金,保证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加强建设资金审计管理。学校将定期进行计划实施、经费使用和资金绩效的检查。项目建设期满后,建设单位必须接受财务决算审计,接受监察审计和财务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三)制度保障

本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综合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制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学校建设目标和任务,以示范校建设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着力实现若干个重点领域的突破。

实施目标管理,引导各院(部)、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示范校建设,主动承担建设项目。支持项目建设单位围绕着建设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吸引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基地,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长效机制。鼓励与兄弟高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统筹办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严格按照《河南城建学院重大项目立项建设管理办法》《河南城建学院重大项目绩效管理办法》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评估和考核验收,加强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城区龙翔大道